2025-02-05 08:28 点击次数:141
1931年的一天,上海《时事新报》发布了一则寻人消息,寻人者是共产党员侯镜如。他曾在香港华南局工作,现根据任务指示来到上海,准备向中央特科报到。
这是一份秘密的“找人通知”,是他和上海同伴们约定的秘密信号,“侯治国”只是他为了方便而用的一个假名字。
侯镜如心想,消息发出去应该很快就有同志回应,但左盼右盼,好多天都过去了,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,这让他感到非常失落和委屈。
他离开香港前,本已说好去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往中央苏区,可如今到了上海却无人问津此事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?
侯镜如心里直犯嘀咕,难道组织对自己有啥误会,故意避而不见?这让他憋屈了整整16年。直到新中国快成立时,他见到陈赓,才算明白了事情真相。
他刚到上海时,恰逢中央特科处境极其艰难,众多同志被关押,忠奸难辨,人人自危,根本不敢轻易相信任何人。
侯镜如1902年出生于河南永城县侯楼村。他自幼在这里成长,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,成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。
永城县位于河南,十分贫瘠。当地百姓经常吃不饱饭,侯镜如家尤其贫困,常年只能喝稀粥度日。自记事起,他就跟父母一起种田干活。
“四眼粥”就是米汤里米粒稀少,喝起来时,眼睛会映在汤里,看起来像是碗里有了四只眼睛,故此得名。
尽管家境十分贫困,侯镜如10岁时,父母仍省吃俭用送他上学。放学后,他还得帮父母干活,因为他们希望儿子能有出息。
侯镜如上学晚,家里负担又重,所以他在学校成绩一般。但奇怪的是,每当重要考试,他总能超常发挥,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。
1924年,22岁的侯镜如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,决定前往上海,他的目标是报考著名的黄埔军校,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。
国共合作之初,侯镜如参加入学考试,主考官是国民党宣传部长毛泽东。通过考核后,他获得路费前往广州,最终顺利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。
1925年,侯镜如先后参与了两次东征且表现优异。冬季,经周恩来引荐,他秘密入党,并与几位同志在潮州西湖笔架山上,一同郑重宣誓加入共产党。
可惜好景短暂,1926年,国共首次合作遭遇挑战,先是爆发了“中山舰事件”,随后又出台了“整理党务案”,合作关系开始产生裂痕。
那时,陈独秀误以为蒋介石可靠,竟泄露了北伐军第一军中300多名跨党籍同志的名单。许多人无奈辞职,而侯镜如因入党不久未被发现,组织安排他秘密留在第一军工作。
1926年7月,侯镜如投身北伐战争,随军一路高歌猛进,打败众多敌人。等北伐军抵达福州,他已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3师党代表及政治部主任。
在当时的国军里,能担任师政治部主任算是颇受重用。但1927年2月,组织让他去上海参与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,侯镜如立刻以母亲病重为由,向何应钦请假,赶往上海。
在上海,侯镜如联手周恩来、赵世炎等人筹划并引领了工人起义。但起义后不久,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突发,侯镜如在冲突中右胸中枪,只好先去疗伤。
侯镜如负伤后,革命热情丝毫未减。康复后,他加入了贺龙的20军,担任教导团团长,还追随贺龙,一起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。
1928年春天,侯镜如按照组织安排回到河南老家,出任军委书记。但不幸的是,在一次秘密会面中,他被反动派抓住,并被关进了河南的第一座监狱。
1933年,侯镜如在上海未寻得组织,只好返回家乡。这时,他的黄埔军校同学、国民党中央政治部副部长袁守谦得知他失业在家,便派人邀请他加入抗日军队。
侯镜如已与组织失联多时,原因不明。他觉得抗日是正事,便接受了袁守谦的提议,在其推荐下,加入了抗日名将吉鸿昌的部队,担任师政治部主任。
侯镜如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于挑战艰难战局的魄力,迅速获得提拔,不久便成为吉鸿昌麾下的一位少将旅长。
为了表明自己坚决抗日,侯镜如给孩子们改了名:大儿子叫侯伯岳,取岳飞之意;二儿子叫侯伯羽,借关羽之名;三儿子叫侯伯援,以马援为榜样。
他给女儿起名侯伯兰,寓意花木兰般的勇敢。家里人在军营时,生活作息得跟着军号来。为了让部队成为真正的抗日力量,侯镜如绞尽脑汁,想尽各种办法。
1937年7月,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侯镜如所在的第九十二军迅速接到指令,他们立刻率领部队,赶往北京周口店和房山区域。
他们的两大任务是:首先迎接从北平撤退的宋哲元部队,其次在保定区域建立防线,有效阻挡日军继续向南推进。
面对凶猛的日军,侯镜如等人毫不畏惧,连续奋战多日,最终成功阻挡了日军南下的进程。
由于战斗英勇,他们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。群众不顾炮火危险,主动送水送饭,协助运输弹药,还在战场上帮忙抬运伤员。
侯镜如深受民众支持,倍感鼓舞。即便抗日形势异常严峻,他也勇往直前,接连参与了台儿庄、武汉、枣宜等重大战役。
1943年,也就是日本侵华的第6个年头,侯镜如的职务有了大提升,他不再只是师长,而是成为了第92军的中将军长。
成为军长后,他更加频繁地投身战斗,几乎没时间回家。八年抗战里,他只回过一次家,但幸运的是,妻儿会定期来部队与他团聚。
侯镜如在抗战中的故事鲜为人知,一来解放后大陆少提国军正面抗日,二来文革期间,为求自保,侯镜如将许多珍贵照片和资料都偷偷烧毁了。
1945年8月,抗日战争结束后,侯镜如在湖南接到命令前往湖北参加授衔。沿途目睹百姓衣衫褴褛,他内心深感痛苦,仿佛刀割一般。
1945年10月,侯镜如接到新任务,要他去北平接收投降的日军。为确保他准时到达,特别安排了美国空军接送,这对侯镜如来说,真是极大的荣誉。
在北京接受军衔后,他出任了北京警备司令一职。在这个城市,他意外重逢了自己的入党引路人周恩来,心中满是感慨。
二十年未见,侯镜如猛然相见愣在原地,半晌无言。周恩来见状,微笑着打破沉默:“咱俩可有二十年没碰头了!”
侯镜如一听周恩来提起的时间是从黄埔毕业后算起,心里顿时暖暖的。这实际上是在保护他,隐瞒了他后来的革命活动。而他们真正分别的时间,其实已经有15年了!
人多眼杂,侯镜如与周恩来见面时只是简短寒暄。没想到,周恩来随后派陈赓与他秘密交谈,这一谈就是一个多钟头,十分深入。
对此,侯镜如毫无异议。随后,组织安排了一位叫李介人的同志潜入他的部队,担任双方之间的联络人员。
1948年,侯镜如成为第17兵团司令,赶去辽沈战场。在决战时刻,他做了件惹恼蒋介石的事:锦州危急时,他接到增援命令,却带着4个军慢悠悠地走了11天才到。
众人都说行动迅速很关键,侯镜的举措对解放军赢得辽沈战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,他的贡献十分巨大。
辽沈战役结束后,侯镜如接到任务,秘密前往香港和台湾,努力策反蒋介石军队。经过长时间努力,直到1949年8月,他才成功带领部队起义。
起义后,侯镜如见到了陈赓等人,备受热情接待。他终于问出了藏在心底16年的疑惑:当年去上海找党组织,发了暗语,为何却无人回应?
多年后,侯镜如仍对往事难以释怀,陈赓便向他详细讲述了当年的经过。
侯镜如抵达上海时,正好碰上顾顺章背叛。顾顺章曾是中央特科的领头人,掌握着大量机密信息。
被捕后,他泄露了所有机密。幸好,红色特工钱壮飞已在军统内部,得知顾顺章叛变后,他迅速通知上海和江苏的党组织提前转移,这才避免了重大损失。
尽管如此,还是有很多同志被抓,这让所有人心惊胆战,因为分不清谁好谁坏,所以大家都不敢轻易与人接触。
听完陈赓的解释,侯镜如心中五味杂陈。他万没想到,自己当年在上海与组织失联,原因竟是这样。他不禁感慨,世事真是无常。
了解事情真相后,侯镜如心中豁然开朗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全力投入建设,历任国防委员、北京政协副主席、国革委北京主委、北京人大副主任、黄埔同学会会长等职务。
1994年10月25日,92岁的侯镜如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。在这一天,他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,为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画上了句号。
#深度好文计划#